近期,“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话题冲上热搜。对于幽门螺杆菌,不少人应该不陌生,家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时,其他家庭成员也有可能被传染。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胃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同时也是明确致癌物。那么哪些人需要检查?如何预防呢?儿童查出感染怎么办?记者邀请医生一一支招。
近一年来,市民赵先生频繁胃痛,还伴有口气、干呕、泛酸等症状。到医院检查有胃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做胃镜时活检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当听医生说,由于共餐制等饮食习惯,有许多家族聚集性病例时,赵先生想到父亲也有长期口臭、胃部不舒服的情况,于是赶紧带着父亲一起到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其父亲的幽门螺杆菌数值严重超标。没过多久,赵先生的妻子在体检时也查出了感染幽门螺杆菌。考虑到赵先生父辈有胃癌家族史,医生建议王先生全家一起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这样的例子临床很常见,大家更需警惕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有70%是没有症状的,但有传染性。”苏北人民医院杭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杨溢建议,一人检出,全家共查,甚至全家共治。“如果是高危人群,例如患过消化性溃疡和有胃癌家族病史的,一旦发现家人有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则全家都去医院做个呼气检测排查,全家共治能起到更好的根除效果。”
有数据统计,全球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超过50%,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内科副主任、杭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振介绍,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胃内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细菌,它经口到达胃黏膜后定居,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数年或数十年可发展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
朱振表示,由于我国的现状是感染人群基数太大,对所有阳性人群都进行检测和根除治疗不可行。但高危人群是明确建议筛查的,并且应该尽早接受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消化性溃疡患者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引起腹胀、腹痛、嗳气、泛酸、恶心、口臭等症状,也使患胃癌的风险增加。然而深居胃黏膜兴风作浪的幽门螺杆菌,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他器官和组织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及荨麻疹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理论上来说,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均有必要治疗,尤其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有胃癌家族史以及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患者。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主动筛查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可使约80%早期胃MALT淋巴瘤获得缓解。与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显然更大。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等)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
与成人相比,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的风险低。但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不利因素较多,包括抗生素选择余地小和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此外,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因此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从饮食入手。饭前便后洗手,进食生冷食品要讲卫生;集体用餐时最好使用公筷或分餐;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暂时采取分餐、用公筷措施,直至完全治愈;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比较高。平时可多吃大蒜、蜂胶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如果总感觉胃部不适,可到医院做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以防发展成严重的胃病及其他系统疾病。 记者 王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