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垦科学院:回收地膜再利用关键技术获得突破

发布时间:2024-07-15

点击量:

  地膜污染是当前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的难题之一。日前,由兵团新疆农垦科学院主导的“回收地膜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完成阶段性任务指标,通过中期评估。回收地膜再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来自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与企业、高校、农业合作社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合作,首创了从残膜机械化回收,到干法清理除杂,再到自“热”成粒,最终形成残膜棉杆复合材料的农田残膜污染闭环治理装备系统。这一研究得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支持。

  记者在现场看到,使用过后的农田地膜经由收膜机收集打捆后,经过干法清理粒化装备系统多次破碎、除杂,制成塑料颗粒。最终再混合秸秆,加工成各类复合材料。“这一技术为进一步开展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说。

  “这就是我们的干法清理粒化装备线。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些粗糙,但运用了多项创新技术。”项目负责人、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王吉亮告诉记者,传统地膜预处理技术主要是将回收的地膜进行湿法造粒,需要通过增加清洗和粉碎次数进行除杂,来提高塑料颗粒纯度。但其耗电耗水量大,对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地区并不适用。

  “我们这个技术的特点就是全程不需要一滴水,且除杂率非常高。”王吉亮说,设备巧妙利用了惯性力、重力、气流的共同作用,制粒装置在常温下即可运行,尽可能降低能耗。

  在新疆农垦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沙湾市高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引进了这套地膜干法清理粒化装备系统。

  “以前回收后的残膜基本当垃圾处理了。处理不好还污染环境,这让农户们很头疼。”高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柴胜利说,利用这套设备将“四处乱飞”的膜片加工成颗粒,首先就解决了存放难题。去年共对1万亩左右的回收地膜进行了加工,农户们的积极性很高。今年推广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项目评审专家组组长高振江说,这是配套的装备技术,能够实现地膜从田间收回来,到最后制成颗粒,再制造成板材。这样一个全过程非常好。对于我们今后的地膜治理,提供了非常好的可行的技术和装备。(人民日报记者韩立群)

标签: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86 0000 88888

微信咨询
微信二维码
返回顶部
×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eixin8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